2025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家能源局和工信部等6部門印發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文件把車網互動、充電設施與電網和能源聯動作為重點方向,并提出把充電接入需求納入配電網規劃以保障供電能力和服務效率。本文以該文件為出發點,聚焦商用車場景梳理歐美日等市場的實際做法,總結補能方式與能源融合的經驗,并提出面向我國商用車充電基礎設施的趨勢判斷與要點建議。
歐美日的總體思路與政策導向
歐洲把干線與樞紐覆蓋作為強制性目標,要求沿主要運輸走廊布設高功率充電樁陣列,并設定每段最小功率門檻,使重卡快充和充電樞紐的部署有了明確的合規驅動。美國則以聯邦和地方資金支持港口、配送中心和主要走廊的示范建設,同時依托國家實驗室評估大功率充電的電網影響和商業模式。日本在城市公交和城配領域更早推廣機會充電和換電試驗,側重小批量快速替換與運營節律的匹配。
以上國家或地區的共同點是把場景優先、標準互操作和能量管理作為基礎性工作。
商用車的補能方式與適配邏輯
補能方式可以概括為換電、大功率直充和機會充三類。換電適合運行線路固定、換電操作可標準化的城市配送和輕型商用車,通過模塊化電池和快速更換提高車輛周轉率。大功率直充適合長途干線運輸,兆瓦級充電(Megawatt Charging System,MCS)等標準正推動對重卡到兆瓦級充電的支持,以縮短補能時間并擴大運營半徑。機會充電以頂式或側式接觸器為代表,適合公交等固定路線車輛在樞紐短時補能以減少電池裝機量。各國實踐顯示沒有通用解法,必須根據車隊運行節律和場站供電條件靈活組合。
車網互動的價值與落地要素
商用車隊因停放窗口和能量規模具備成為電網靈活性資源的天然優勢。英國產業與學研合作的公交車雙向充放電示范顯示車隊可以為配電側提供調頻和峰谷平衡服務,為車隊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落地需要三項條件同步到位。第一是硬件和通信標準支持雙向能量流并保障互操作。第二是充電站端的能量管理和聚合平臺能將車隊資源接入電力市場或虛擬電廠。第三是明確的電池壽命補償與收益分配機制以降低車隊運營者的參與顧慮。相關國際規范和項目為實現規模化提供了可參考的技術與商業框架。
充電設施與能源耦合的實踐與價值
在港口、物流園和高速服務區,把充電設施與儲能和可再生發電結合已成為常見做法。儲能能在充電負荷高峰時削峰填谷,降低一次性接網擴容成本,并為大功率站點提供瞬時能量支撐。光伏與儲能的耦合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并改善站點的運營成本曲線。美國能源部和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與投資案例強調在關鍵樞紐試點“充電站加儲能加智能調度”的綜合方案,以同時解決電網接入、商業可行性與可再生利用三重目標。
歐美日經驗的可借鑒點
首先把樞紐和車隊場站作為優先建設對象。單點密集的需求便于統一調度和商業化試驗,從而快速形成樣板。其次按場景匹配補能方式,城市短途優先換電與機會充電,干線側重大功率直充。再次在站點方案中常規配套儲能以降低對配電網的即時壓力,并探索以可再生能源降低運營碳足跡。最后推動互操作性和標準化工作,優先落地包括兆瓦級充電(Megawatt Charging System,MCS)和雙向通信標準的兼容測試,以避免重復建設與碎片化發展。以上做法與我國文件鼓勵的車網互動和配網規劃銜接高度契合。
面向我國三年行動期的趨勢判斷與建議
在未來三年內商用車充電基礎設施將呈現樞紐優先和多技術路線并行的態勢。基于現有政策導向應優先在港口、配送中心、公交場站和高速服務區建設可復制的示范站點,驗證換電、機會充電和大功率直充的混合運營模式。對大功率充電應統籌儲能配置和分時電價機制以減少一次性擴容壓力。
為推動車隊參與車網互動應建立清晰的收益分配和電池退化補償規則,支持車隊通過虛擬電廠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同時應加快互操作性測試與標準本地化工作,并鼓勵財政和示范資金優先支持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的綜合站點。
結語
商用車充電基礎設施不是孤立的硬件建設,而是補能方式、能源耦合和電網協同的系統工程。借鑒歐美日的樞紐優先、場景匹配、儲能耦合與標準化進路,并結合我國文件提出的車網互動和配網規劃要求,可以在三年行動期內形成若干可復制的商用車場景樣板。
作者:常青
一審:杜紅武/二審:王作函/三審:于晶
——轉載請注明來源:商用汽車雜志——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車事業部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