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的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化成為“破局之鑰”。此時,一汽解放連續三個月贏得國內新能源牽引車細分市場的銷冠,且在京津冀市場實現新能源銷量破千輛。這一連串佳績背后,是解放“藍途”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鏗鏘步伐。
5月以舊換新紅利持續釋放
當前,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產業正在邁向智能化、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市場對于高效、綠色、場景化的解決方案需求正推動全產業鏈向更高維度轉型升級。新能源商用車從2023年的3.42萬輛,到2024年8.2萬輛,再到2025年預計銷售13萬輛,正加速鋪就一條“碳中和”的綠色通途。
日前,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5大品類合計帶動銷售額1.1萬億元;其中,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412萬份。5月份,國家以舊換新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包括河北、云南、內蒙古、吉林、深圳等省市在內先后出臺了老舊運營貨車報廢更新相關細則,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市、自治區完成政策落地。新能源商用車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正在重塑產業格局,同時,這一賽道的競爭也越演越烈。
解放新能源牽引車“三連冠”
2025年1-5月,解放新能源產品累計銷量1.35萬輛,其中,中重卡市場份額14.1%,增速行業第一;新能源牽引車銷量累計達6387輛,同比增長607%,市場份額15.8%;今年3、4、5月連續三個月,一汽解放新能源牽引車位列國內銷量第一;同期,在京津冀區域新能源銷量累計突破1400輛!為慶祝這一重要里程碑,5月27日,以“E啟藍途 創享未來”為主題的一汽解放京津冀新能源千輛慶典在唐山舉行。
現場,一汽解放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于長信致辭表示:“一汽解放新能源的突破,離不開全場景技術深耕、全周期模式創新、全生態協同共建三大核心優勢。”以解放旗下J6P純電動牽引車為例,電機峰值功率 500kW,承載能力提升 50%,全場景化整車標定,搭載解放專利能量回收系統,回收率領先同級產品。從港口到礦區,從城市渣土到干線物流,解放每一款產品都歷經極端工況驗證,確保 “場景適配零死角”。除此以外,解放還以“產品場景化、金融靈活化、服務專業化”的組合拳,去解決客戶運營痛點。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來越多的車企意識到,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覆蓋技術的門檻、服務門檻、產品售后及整個基礎設施的要求,車企在新能源賽道的產品創新和成本優化成為當前“破局之鑰”,這一賽道的模式創新也必然會帶動產業鏈之間的縱橫聯合和生態支撐。
筑牢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不久前,一汽解放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勝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向世界傳遞一汽解放的綠色發展之路。
他指出,一汽解放是中國最早構筑新能源產業鏈的商用車企業,在2021年率先發布了“15333”新能源戰略。全面打造牽引、載貨、自卸、專用、客車5大整車平臺;全面發力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3條技術路線;全面布局研發、產能、生態三大領域;創新商業模式,包括車電分離、整車租賃及運力承接、二手車及電池回收3大專屬服務。
在零碳技術方面,解放在關鍵總成上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自主開發了300kW高功率燃電發動機、92%高效率的集成式電驅橋以及70Mpa的氣氫/液氫儲氫系統等技術和產品,實現了自主總成賦能整車競爭力。2023年6月,一汽解放全球首款“氨氫融合發動機”成功點火,氫、氨技術路線不斷實現技術突破。2024年,一汽解放先后發布“星熠”燃電前瞻技術平臺、液氫燃電牽引車及氫氣發動機牽引車雙子星產品,零碳動力全面領航。
在綠色低碳方面,解放不斷突破體系節油技術,單車百公里油耗平均降低1.5升,全年幫助用戶累計節油超3億升,持續推動全社會物流成本實質性下降。大力推動全過程降碳減排,光伏發電31兆瓦、綠電交易5080萬度,減碳5萬噸。真正踐行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責任。
在生態布局方面,一汽解放開放合作,強化解決方案系列化落地。聯合全球的生態合作伙伴在購置端為用戶提供整車定制、無電底盤、自主換電平臺、整車及電池租賃、充電設施等多種配套方案。在運營過程中為用戶提供車隊監管、路線規劃、運力承接、智慧車聯網平臺等多種數字化管控方案和服務保障。并在二手車、電池回收等產業鏈延伸端實現業態閉環,筑牢新能源中長期可持續發展之路。
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推動國家能源轉型、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一汽解放判斷,2025年將會是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整體爆發的“窗口期”,也是新能源商用車中長途運輸場景發展的關鍵時期。過去幾年,一汽解放新能源銷量實現躍遷式增長,2025年,解放新能源目標鎖定2.5萬輛!隨著解放“藍途”的穩步推進,企業展現出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的巨大潛力。在新能源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汽解放也從單一的整車制造者向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提供者轉變,在新能源賽道發揮榜樣引領作用,為中國商用車行業的綠色轉型貢獻堅實力量。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車事業部立場。